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吉安KTV招聘网 > 吉安热点资讯 > 吉安名言/句子 >  夏商时期已经有了官立的学校当时称为序或庠到西周时期学校的建制

夏商时期已经有了官立的学校当时称为序或庠到西周时期学校的建制

2022-09-26 19:24:02 发布 浏览 468 次

夏商时期,已经有了官立的学校,当时称为序或庠,到西周时期,学校的建制已经较为发达,《礼记·学记》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核。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意思是讲,每年入学一次,隔年考核一次。1年考察辨明志向,3年考察是否专心和亲近同学,5年考察是否博学和亲近师长,7年考察是否有独立见解和择友能力,这些都达到了,就是小成,意味着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到9年的时候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坚强独立而不违背师训,就是大成,意味着学业已经达到了成熟的水平。西汉武帝时设立太学,是中国古代学制的一项重要进步。太学并无明确的学习年限规定,但考试十分严格,西汉时每年考核一次,方式是“设科射策”,相当于今天的抽签答问,东汉中期改为每两年考核一次,通过者就授予官职,否则留下继续学习。隋唐时期的官学开始对学生年龄和学习年限做出明确规定,例如律学招收学生的年龄当在18到25岁之间,学习年限为6年,考试分“旬考”“岁考”“毕业考”3种,旬考内容为十日之内所学课程,不及格者有罚;岁考内容为一年之内所学课程,不及格者留级;毕业考及格则取得科举资格,否则勒令退学。北宋王安石在太学实行“三舍法”,即将生员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等级,生员必须依照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晋升。元代又将学生分为三等六斋,通过考核积分逐级升斋。明代沿用了元代的积分制,入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必须先入低级班,一年半以后,学业通过者升中级班,再过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升入高级班,而后采用积分制,按月考试,一年积满八分为及格,这样就可以待补为官。到了清代,积分制已有名无实,毕业时间全凭年限来计。

隋唐之后,科举制度与教育制度相结合,虽然科举制度有着积极的一面,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消极因素,使得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影响了社会和学校对人才的更为科学和全面的培养。

太学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太学”之名出现于西周,在周代是教育王室和贵族子弟的场所。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是建元六年(前135年),作为国家最高教育机构的太学正式设立。太学在最初建立时规模很小,仅有博士弟子(即太学生)几十人,后来规模不断扩大,以至有数万人之众。汉末董卓之乱中,太学被毁,曹丕称帝后,恢复了太学。晋武帝时再度大规模地扩张太学,一时人数又达万余,但是西晋迅即灭亡,太学再次被毁。十六国时期,虽然也曾设置太学,但是政治环境动荡无序,太学并不能够进行正常运转。及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重建太学,太学方才出现复兴的局面,然则北魏分裂后,太学又一次走向衰落。到唐代统一之后,太学才又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体制和规模逐渐趋于完备。唐宋两代可谓是太学的极盛时期,南宋灭亡后,太学被废,国子监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教育机构。

什么是官学?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