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吉安KTV招聘网 > 吉安热点资讯 > 吉安学习/知识 >  为了培养和选拔精通儒经的人才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开创太学以培养

为了培养和选拔精通儒经的人才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开创太学以培养

2022-10-11 00:39:29 发布 浏览 492 次

为了培养和选拔精通儒经的人才,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开创太学以培养贤士,他说,乎日不养士而想要求贤,就好像不雕刻玉而要求玉有文采一样,那是办不到的。所以他说培养人才没有比办好太学更为重要的了,太学是贤士所由出,教化的本源。他建议汉武帝兴办太学,聘请高明的教师来教养天下的人才,常考核他们,发展他们的才能,那么英俊的人才就可以得到了。汉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于公元前年下诏在京师长安正式设立了太学,以儒经博士为学官——专职教授,招收弟子名,授以儒经,为国家培养官吏。这便是汉代正式成立太学之始。商周时代我国虽然已有了大学的初步形式,但严格地说,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为主要内容的最高学府,却是从汉武帝时创立的太学开始的。所以由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的举动,在中国教育史乃至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有重要意义。汉代太学与欧洲的雅典大学、亚历山大里亚大学等同处于最古老的地位。

然而设太学以培养人才,周期较长,且人数有限,因此董仲舒又提出了“选士”办法,即建议各级官员重视发现、推荐和选拔社会上既有的人才,并建议各级官员所选拔的人才如属贤才则有赏,所选的人才如不肖则有罚。而且董仲舒还注意到在实践中考察人才的贤德与才能,主张度量了才能再给他们以官职,考察了德行再来给他们以职位,反对凭资历、熬年头、论资排辈,不要以日月的积累计功,这也是很有价值的思想。由于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双管齐下,故能遍得天下之贤才。这种培养与选拔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同步前进的思想,不仅对封建时代的教育发生了重大影响,对今天我们改革教育、培养和选拔人才也是有启发的。

董仲舒继承了儒家的传统,非常重视国家的教民事业,他认为王者的主要任务是实行德治和教化。他说,教化没有建立就不能把人民纳入正道。老百姓追求利益的趋向如同水向下流一样,不用教化当作堤防的话,是不能停止的。所以教化建立而奸邪停止,这是堤防完好的证明。教化废止而奸邪出现,用刑罚也不能制止,这是堤防坏了的证明。所以古时王者明白这个道理,在他们治理天下时,没有不把教化当作主要任务的,在国都建立大学,在县邑设立县学、乡学,用仁德来教育人民,用道义来感化人民,用礼节来调节人民,因而刑罚虽轻而人民没有违犯禁令的,这是由于施行教化造成的良风美俗的原因啊!他还说,现在的郡县令,就是人民的老师和领导,是派他们禀承风旨来宣传教化的,如果这些地方官的教化工作没有做好,那么君主的仁德就不能宣扬,君主的恩惠就不能达到民间。由此可见,董仲舒十分重视教化工作,把教化民众的任务当作各级行政官员的重要职责。在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是不可能享受学校教育的,他们只能受到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教化与陶冶,也就是只能接受官方“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的宣传与教化。汉代的各级地方官,特别是作为乡官的“三老”等都是在民间对劳动群众进行教化的,目的是使民众不犯上作乱而成为良民。这就是董仲舒所提出的“务以德化民”在汉代文教政策上的实施情况。

总之,董仲舒的“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的思想,奠定了汉武帝文教政策的基础,这不仅对汉代,而且对整个封建社会各个王朝的文教政策,都发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善一、常一、专一

董仲舒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独立思考,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自己在做学问的过程中,注意排除外界干扰,专心致志地探求学问。东汉时的王充就说过:“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他这种“专精一思”的精神,令人敬佩。

董仲舒曾提出过“善一”、“常一”和“专一”的学习要求。

所谓“善一”,就是要求专精于一,要有所专长。他说,一个人不善于一,没有获得某种专长,就不能立身,得不到社会的承认。

所谓“常一”,就是要求始终如一地努力学习一种学问。他认为人人都可以学习,但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一种学问,才能获得显著成效。他曾引用过《诗经》和《尚书》中的话,提醒人们注意:“从早到晚,不敢懈怠”,“努力呀!努力呀!”以此激励人们永远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