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四里桥北宋时期蔡河上的主要津渡曾于此桥设拦河锁征收过往商税
何四里桥:北宋时期蔡河上的主要津渡,曾于此桥设拦河锁,征收过往商税。《宋史·宦者列传二》:“王守规……以功迁入内殿头。选治京城水,决汴河于公贾村,决蔡河于四里桥,水患以息。”桥旁有战国时随魏公子信陵君救赵的力士朱亥墓。
穿城而过的河道有四条。穿过外城南城墙的河道,名为蔡河,其水自陈州、蔡州一带流来,由西南边的戴楼门附近流入京城,曲折环绕,从东南边的陈州门附近流出。河上有桥十三座:在陈州门里面的名叫观桥,在五岳观的后门外面;从北面数起,其次名叫宣泰桥;其次名叫云骑桥;其次名叫横桥子,在彭婆婆的住宅前面;其次名叫高桥;其次名叫西保康门桥;其次名叫龙津桥,正对着皇宫大内的前面;其次名叫新桥;其次名叫太平桥,在高殿前的住宅前面;其次名叫粜麦桥;其次名叫第一座桥;其次名叫宜男桥;出了戴楼门之外,蔡河上的桥名叫四里桥。
中曰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其,东去,至泗州入淮工,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用,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本。
其西京:北宋以洛阳为西京。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唐都雍,洛阳在关东,故以为东郡;本朝都汴,洛阳在西,故以为西都,皆谓之‘两京’。”洛口:据《宋史》《续资治通鉴》等记载,北宋最早的汴河水源是由汴口(引黄河入汴的河口,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引来的黄河水。由于黄河水泥沙量大、水流湍急、水量变化无常等原因,北宋中叶以后,有人提出“导洛通汴”的治理方案。元丰二年(1079),神宗派内供奉宋用臣总领该工程,从汴口往西,沿广武山下的黄河滩开渠五十一里,至洛河汇入黄河的洛口(在今河南巩义东北),引伊、洛清水入汴河。竣工后的汴、洛交汇处,称为“新洛口”。导洛通汴工程完成后,汴水含沙量大减,世称清汴。此处当指新洛口。
工泗州:唐、宋时期,泗州城当汴水入淮之口,为南北交通冲要,是当时的漕运中心,有“水陆都会”之称。南宋与金通使,即取道于此。清康熙十九年(1680)黄河夺淮入海,泗州城陷入洪泽湖,遗址在今江苏盱眙境内。
用方物:本地产物,土产。
本公私仰给焉:按,北宋时期,穿东京城而过的四条河道,“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宋史·河渠志三》)。尤其是经过北宋政府的长期治理之后,汴河“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给焉。故于诸水,莫此为重”(同上)。汴河堪称是北宋王朝最为重要的交通大动脉。仰给,依赖。
贯穿东京城中的河道名为汴河,河水从西京洛阳的洛口分洛水流入京城,向东流去,流至泗州,汇入淮河,漕运东南方的粮食。凡是东南一带的土产,都从这条河道运入京城,无论公家还是私人,都仰赖这条河道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