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孔先生所算定的了凡先生今生不能得取功名命中注定也没有
【点评】
孔先生所算定的了凡先生今生不能得取功名,命中注定也没有儿子,这是过去世中所造之业的结果,这是天作之孽。但天命算定并非一成不变的,它是可以挽回的。儒家思想认为人应该做他该做的事,也就是由于在道德上认为是正确的事便去做了,并非出于道德强制之外的考虑。孟子主张“性善”,人性中有种种善的成分,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提出人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并认为“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所以说应当多做善事,发挥本性。并且不求人知,为自己造福,“善欲人见,不是真善”,若为名利而行善,则又落于执着,这也是人的修养的体现。古代真正有大德的贤能,往往能隐居深山,韬光养晦,机缘成熟之时,则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三国时诸葛亮虽高卧隆中,却能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辅佑蜀国。梁朝陶弘景虽身处方外,却被誉为“山中宰相”,俨然朝廷决策人物。
自己使得自我的德性得以扩充,一生多造善业,自己所造的福德哪有自己不享受的道理?中国自古就有善恶因果报应之说,如《易经》中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传入后,业的思想与因果报应观念相结合而被视作一种业力,这种业力连接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是一种因果通三世的思想,“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
对于因果,佛家的解释是:“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是谓因果之理。”佛经中还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明因识果,故而能预先断除恶因,如此能消灭罪障,功德圆满最终成佛;而众生却常作恶因,无所顾忌,恶因既种,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思量免去恶果,这就好比人立于烈日之下,已是无处避逃,却想方设法使自己没有影子,这终究是徒劳无功的。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常:指万物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之律则。《老子》一章:“道可道,非常道。”《荀子·天论》:“天行有常。”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乐于做好事的人家,必定会得到许多幸福,喜庆有余。《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信得及:能够相信。
“《易》为君子谋划,要谋求安利,避开灾难;如果说上天注定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那吉利怎么能谋求,灾难又怎么能避开呢?《易》的开章第一义就说:‘积累善行的家族,一定会有许多福报。’你相信吗?”我相信他说的话,下拜而受教。
【点评】
《易经》是君子立命所依托的典籍,书中教人趋吉避凶,这说明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如果说天命是恒常不变的,那又如何去趋向于吉祥,如何回避掉凶险?云谷禅师的开导增强了了凡先生的信心。
这里,云谷禅师使用了一种善巧的方法,即以了凡先生所信奉的《周易》的道理,来引导他逐渐领悟命运可以改变、命运在我手中的道理。《周易》是古代君子安身立命所依托的圣典,它最大的功用就是趋吉避凶。如果说人的命运早已天定,无可更改,人在命运面前全然被动,无能为力,那么《周易》一书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书中言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仅此一句,便足以作为改变命数的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善恶报应,是和祖先家族的兴衰福祸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严格说来,与佛法中自作自受的因果业报观念有一定的区别。但就善恶有报这一点来说是相通的,因此,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化导众生改过迁善、改造命运、得到幸福的方便法门。了凡先生本就是一个善根深厚的人,他一听之下,必然内心隐然有所领悟,觉察到自己过往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存在着很大的偏颇,因此心悦诚服地对云谷禅师“拜而受教”。
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发露:揭露,一丝一毫都不隐瞒,完全说出自己所犯过失。《天台四教仪》曰:“一切随意发露,更不覆藏。”
- 大扫除真的简单么 擦玻璃的四种方法分享[图]
- 带她到这全球五大天然心型湖 给她一个浪漫惊喜吧[图]
- 程门立雪释义“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后来比喻尊师重道的行[图]
- 答“老师您就像泰山在前有不知敬仰的就一定是没有眼睛的人”阳明[图]
- 子路姓仲名由又名季路孔子的学生性情耿直勇敢孟贲战国时魏人(一[图]
- 艺术受媒介的限制固无可讳言但是艺术最大的成功往往在征服媒介的[图]
- 至用餐时先生将食弟子将饭菜送上挽起衣袖洗漱跪坐伺候摆放酱品饭[图]
- 澳门初为渔港明代称青山澳万历年间聚居成落后来闽籍商人越聚越多[图]
- 西山经《西山经》记载的山脉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神话里都可谓是[图]
- 【笺注】[]又到绿杨曾折处又到当初别离的地方绿杨曾折旧俗以折[图]